教語文應該從整體(whole)到個別的語言單位(part);
*讓學生對每課整體課程內容有一番了解,再作生詞、句型、功能、語法、語用的練習。
*課程須以學生為中心(Learner─centered)老師教的不再是老師認為學生應該學的,而是學生想要學的.
*實在的意義(meaning)最重要,課堂上所學內容,學生馬上在生活裡可以使用,符合學生現在學習的目的。
* 課程設計能讓學生有群體的交際活動(social interaction) ,
* 傳統的教學通常只有老師學生之間的互動,少有學生之間的交集;為了增加學生間的交流、上課時應讓學生分成小組進行練習(group work)
* 除了學生的聽、說能力外,讀與寫的能力也應同時重視培養;
因為人類語言的發展順序是並進的,只訓練聽與說,而忽略讀與寫,基本上進不了中國文化的廟堂的。
* 適度地從學生的母語出發,培育學生的華語文能力;
*學生從本身母語中已具備了對生活的常識,以及對一般事務的概念,當他在學習第二語言時可以利用舊經驗,啟發對語言的知能。老師可多利用學生已知,遷引到新知。
* 培養學生的自信,無論課程內容難度多高,老師皆應鼓勵學生克服困難,幫助學生達到目標,增強他的自信。
後現代教學法的4R特質:
豐富(Richness)→相聲
遞變推進(Recursion)→生日快樂
關連(Relatedness)→分享
嚴謹而周延(Rigor)
*不同的單元設計,多元多樣,可以隨著環境與時空的變遷,抽換或增添具有探討價值的課程。
*展現開放、彈性與不規律的特色,活潑卻不膚淺。
*學生可以在不同的設計中,開啟新思考,感受新經驗,增長宏觀的見識,積累心靈的成長與智慧。
後現代教學法在教學上的運用
1、開放與變動的課程設計
*後現代課程觀念強調開放、複雜和變革性。
*課程設計已由單向、分離轉向開放、複雜。
*教材內容具有學科界線弭平與跨越的彈性,
*將多元性、多學科和跨領域的綜合特質
與交叉精神,取代以往語文單項學門的封閉
與限制。
2、運用與操作資訊的教學型態
電腦科技將成為後現代的知識霸權。因應電腦新科技的衝擊,教學型態也和過去不同,對於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產生變化。
楊洲松闡釋後現代教育教學型態的趨向:
(1)多媒體教學的應用
(2)個別化教學的重視
(3)全球化教學的實施
(4)終身學習的實現
(5)學習如何學習之能力的注重
3、自發與共享的師生關係
尊師重道為何淡化?
教師的權威性為何受挑戰?
教師是真理的唯一代言人?
→ 師生關係已被解構了!
→ 取而代之的是教師專業能力的發揮,
以專業能力來因應時代的更迭。
師生關係宜建立自發共享的互動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