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丽的惩罚

在提倡人性化教育的今天,支持鼓励表扬教育学生的呼声很高,这样一来,学生生活在老师精心维系的蜜罐中。而班主任则是左右为难,视“罚”字为红牌警告,这种“只放糖不放盐”的教育真能达到素质教育的效果吗?综观美、英、韩、日等国中小学的教育现状,可以发现,尽管在那里个性发展的大旗高高飘扬,但惩罚教育的威严丝毫不减,甚至还有具体的制度。我认为,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,表扬鼓励多于批评处罚,这固然不错,但绝不是不要批评处罚。著名教育专家玛莉琳·古特曼说过:"那些小时候过多的受到师长表扬、保护的孩子,在他们步人生后很可能会遭到更多的失望。"因为在学生的生活中如果只有甜言蜜语,而没有警世箴言,他们就容易迷失方向。所以,如果班主任注意讲究“罚”的艺术,如果能让学生感觉到“被惩罚着,也是美丽的”,它肯定会成为赏识教育的积极补充。

一.切忌“心罚”

从表面上看,“语言伤害”比“体罚”要显得“文明”,但它带给学生的伤害绝不会比体罚小。从某种程度上讲,可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。人们常说:“外伤是能医治的,而心灵上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。”体罚更多伤害的是学生的身体,其痛苦也可能是短暂的,但“心罚”的伤害却是长久的,不仅侮辱了学生人格,损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,摧残学生心理健康,造成师生对立情绪,影响教学效果,而且还导致学生心智失常,丧失生活勇气,引发厌学、逃学、违法犯罪、自杀等严重恶果,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。这不仅是教师的悲哀,也是素质教育的悲哀!

有一次期中考试后,一位数学教师把试卷发给学生,一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发现老师判错了自己的试卷,站起来向老师指出。这位教师不但不接受学生的意见,反而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:“你瞧瞧你考的那几分,还有脸提问题!”这位学生从此之后一上数学课就捣蛋,让老师无法正常上课。俗话说“良言入耳三冬暖,恶语伤人六月寒”。这位教师将“心罚”这把不带血的“尖刀”毫不留情地捅向学生稚嫩的心窝,在学生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痛苦伤痕,使他自尊心、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,使他丧失了前进的勇气和热情。

所以,在要对学生施行“心罚”时,不妨想一想陶行知的告诫吧:“你的教鞭下有瓦特,你的冷眼里有牛顿,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。”教师在作学生的思想工作时,切忌“心罚”,应该尽量保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——人的自尊心。

二.切忌过度

惩罚是对违纪学生心理或生理施予不愉快的刺激,从而减退或遏止不良行为的出现。它是一种强制性的纠正行为。教师施加惩罚的初衷是好的,目的是为了帮助分清是非、辨别美丑、认识缺点、改正错误。对学生切实、有效的惩罚,往往使学生由衷地感到高兴,并因此受益匪浅。而粗暴的惩罚,往往使学生自尊心受损,产生逆反心理。因此,惩罚学生也要把握一个度,切忌把话说绝,把事做得没有余地。这“度”一字的含义就是对学生的惩罚不但要让学生能够接受,并且乐于接受。

班主任老师在惩罚学生的时候,要看他身心健康的承受能力,还要考虑性别和年级。看他违反校纪校规的程度有多大,即该对他处于何种程度的惩罚。在惩罚前,必须讲清道理,使犯错误的学生对教师的处理心服口服,这样才能使其从内部控制自己的行为,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。惩罚仅仅是一种手段,教育才是目的。任何形式的惩罚,都应蕴含丰富的教育内容。班主任对犯错误的学生,万不可罚不择法、罚而无度、为罚而罚、以罚代教。

比如学生在课堂上违反纪律,使整个课堂无法继续下去,在美国,教师也可以责令学生先到教室外边反省,校长还可以通知家长把学生带回家教育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“停课”。我觉得停课会耽误学生的学业,所以自己通常的做法是:先让学生自己选择是站在教室后面继续听课,还是暂时到教室外边反省。事后,再跟学生单独交谈,了解事情的原委,采取进一步的教育。惩罚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度?按心理学原理,就是使犯错的学生对错误的认识达到恰当的焦虑水平,所以教师必须在心平气和的理智状态下才能使用得恰如其分。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惩罚过度,首要的原因是时机把握得不当。有的教师一遇到课堂违纪的现象,就在盛怒之下随意惩罚学生。这样既不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,使师生关系紧张,也损害了教师的形象。